鑄魂強師造就高水平教師隊伍——全國教育大會教育改革新成效述評之四
http://www.xymarkt.cn2025年09月09日 08:40教育裝備網
教師是立教之本、興教之源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,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,加強師德師風建設,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,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。
一年來,教育系統以弘揚教育家精神為引領,著力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,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提供了堅實支撐。
強化教育家精神引領 筑牢立德樹人根基
全國教育大會前夕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出臺《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 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》,這份綱領性文件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確立了奮斗目標,提供了行動指南。
今年,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推進會暨2025年教師隊伍建設重點工作部署會在武漢召開,會議提出要強化教育家精神引領,筑牢立德樹人根基,引導廣大教師踐行共同價值,促進自律自強。5月,教育部啟動“教育家精神萬里行”活動。
一年來,教育系統以“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”為抓手,強化價值引領,深化立德垂范。
“我們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各學科體系、教學體系、教材體系、管理體系,融入思想道德、文化知識、社會實踐教育。”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說。
一年來,教育家精神加快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,并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。
近日,教育部公示了2025年全國“最美教師”宣傳選樹人選及簡要事跡。公示的25名教師涵蓋了高教、職教、基教等各級各類教育。他們的事跡充分展現了新時代廣大人民教師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,潛心教書育人、培根鑄魂,躬身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實踐,彰顯了教育強國建設的教師擔當。
一年來,師德涵養的形式和載體不斷豐富,教育家精神在新時代青年的血脈中生根。
“青年人就是要有志氣。”“到最艱苦的地方去,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,為國效力。”……中南民族大學排演主題話劇團課《大先生》,生動再現“大先生”的奮斗歷程,引導廣大教師牢固樹立“躬耕教壇、強國有我”的價值追求。
廣大教師深刻體悟教育家精神的時代意義,以“大先生”為鏡、以育人為本,不斷把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與熱愛,轉化為腳踏實地、潤物無聲的日常行動。
聚焦素質能力提升 夯實教書育人根本
當前,我國有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885.1萬人。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,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、實施高質量教育的根本力量。
“躬耕教壇、強國有我,志存高遠、師范報國。”日前,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風雨操場舉行的首屆“優師計劃”師范生從教出征儀式上,360余名畢業生莊嚴宣誓,錚錚誓言,響徹會場。
2021年,“優師計劃”的種子播下。秋季學期,他們奔赴脫貧縣和陸地邊境縣中小學,投身基礎教育一線,任教6年甚至更長時間。
在“優”字上聚力,教育系統健全教師教育培養培訓體系,著力提升教師培養質量。
一年來,師范院校辦學水平進一步提升,整體推進教師教育學科專業設置、課程體系、培養模式改革。深入實施“優師計劃”“國優計劃”“國培計劃”,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。
高水平大學進一步開展教師教育,培養高層次、復合型教師。清華大學成立教育學院,致力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、全球視野、專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流教育學者與卓越教育領導者。南京大學依托“國優計劃”試點高校,探索在高水平綜合大學培養中小學教師。
4月,教師教育創新機制改革試點工作部署會在北京召開,傳遞出深化教師教育綜合改革,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的鮮明信號。
5月,教育部、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《關于組織實施教師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》,提出構建教師人才培養新模式、搭建教師教育研究新平臺、夯實教師教育改革新支撐、建設引領服務社會新高地及開創教育國際交流新局面等五大任務,為新時代教師教育體系構建指明方向。
在“新”字上著力,教育系統優化配置教師資源,教師隊伍活力煥發。
面對新形勢新需求,各地積極響應。安徽依據學生增長數量,及時增加高中教師編制數量,通過多種途徑擴充教師隊伍。新疆開展未來10年學齡人口變化趨勢及教師需求調研分析預測,建立與學齡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教師資源配置機制。
一支師德高尚、業務精湛、結構合理、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正在形成。
深化教師管理改革 激發隊伍活力動力
一年來,860萬人報考教師資格考試,一批樂教適教善教的優秀人才取得教師資格,進入教師隊伍。
8月29日,江蘇22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“組團式”幫扶校長已全部抵達陜南三市的對口幫扶縣(區)學校,開始為期3年的幫扶工作。
為補齊薄弱地區師資隊伍短板,一年來,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選派915名退休教授、副教授赴西部高校支教支研,中小學銀齡講學計劃招募7000人,“三區”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招募15690人開展支教幫扶工作。
高校教師是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的生力軍。為優化教師隊伍結構,加快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,2025年2月,《普通本科高校產業兼職教師管理辦法》印發,圍繞產業兼職教師選聘、不同主體工作任務、相關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創新舉措,充分調動產業兼職教師、普通本科高校、企事業單位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,加強高校產業兼職教師隊伍建設。
截至去年11月,教育部直屬高校實現職稱評審監管全覆蓋,推動高校深化教師評價改革。中國人民大學圍繞人才培養、科學研究、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、社會服務、文化傳承創新、國際交流合作6個維度制定評價指標,不斷提升教師評價的科學性。浙江大學將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作為評價核心,突出代表性成果的質量、貢獻和原創價值。
為推進教師數字化服務,今年4月,“中國教師”服務平臺及移動端“中國教師”小程序上線,為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教師提供教師政策資訊、教師培訓查詢等多元化服務,不斷提升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。
強化地位待遇保障 深化數字素養賦能
國將興,必貴師而重傅。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提高教師政治地位、社會地位、職業地位,加強教師待遇保障,維護教師職業尊嚴和合法權益,讓教師享有崇高社會聲望、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之一。
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,主題是“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,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”。教育部會同中央有關部門開展系列活動,彰顯新時代教師立德樹人、潛心育人的崇高形象,講好新時代育人故事,展現新時代教師風貌。
減輕教師負擔,讓教師把有限的時間精力投入到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之中——
一年來,中央及地方各級教育部門高度重視教師減負工作,陸續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,從源頭上為教師減負。
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(2024—2035年)》中也強調,“減輕教師非教育教學任務負擔”。
在為教師負擔做“減法”的同時,數字化賦能為教師成長和教學創新做“加法”——
數字化的深入推進為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,也對教師教育教學帶來新的挑戰。如何更好適應數字化條件下的教學,獲得更優質的數字化教育教學工具、資源支持,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個人發展,是教師的迫切需求。
為回應數智時代教師關切和期盼,今年7月,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,實施教師數字素養提升、數字賦能教育教學改革、教師發展模式數字轉型、教師發展數字資源供給、教師發展數字治理、數字教育教師國際合作六大行動,擴大優質資源和服務供給。
覆蓋各級各類教師的待遇保障機制不斷完善,尊師惠師政策轉化為教師的職業尊榮感和獲得感——
2024年11月,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《進一步加強尊師惠師工作的若干措施》,進一步加強教師待遇保障,提高教師政治地位、社會地位、職業地位。
今年,教育部將推出第二批尊師惠師公益行動,上線“AI教師心理陪伴”智能應用,為廣大教師提供心理疏導、辦公學習、日常生活、娛樂餐飲等優惠和服務。
木鐸金聲,滋蘭樹蕙。
如今,廣大教師盡展其才、高水平教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日漸形成,正有力托舉加快建設教育強國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圖偉業。
責任編輯:董曉娟
本文鏈接:TOP↑